近日,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再遇坎坷。
据了解,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正在进行的反规避调查(AD/CVD)强制性受访者名单。该部门正在调查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使用中国组件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板制造商,以及这些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规避了中国关税,涉及隆基、阿特斯、天合、晶科、比亚迪、韩华等八家光伏企业。
记者采访了这其中的四家中国头部企业,他们确认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多数企业表示,企业一直有在积极应对,因为涉及到两国关系,对于此事不方便回应,此前外交部回应过此类事件,以外交部的反馈为准。
中国光伏企业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较大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程度颇高,海外市场拓展成绩斐然,诞生了诸如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正泰电器等国际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0%-80%。海外市场环境对于光伏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2021年,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出货量仍在快速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其中硅片出口额24.5亿美元,出口量约22.6GW,电池片出口额13.7亿美元,出口量约10.3GW.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海外光伏应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组件出口额246.1亿美元,同比增长44.9%,出口量约98.5GW,同比增长25.1%。组件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美国频频把矛头指向中国光伏企业呢?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和欧洲的光伏产业曾经是全球的佼佼者,无论是光伏材料、生产设备、还是光伏电站的应用市场,在全球都是有比较优势的。他们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非常重视,多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当时中国光伏行业的情况是,硅料从国外进口,加工成组件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短短的十多年,我国光伏企业成绩斐然,形成了光伏原料也就是硅料的国产替代、硅片产能全球90%以上、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超过全球的70%,国内的光伏电站应用市场领先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第一的领先优势。
祁海珅分析,最近俄乌局势造成了能源价格暴涨,再次威胁到了全球的能源安全,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经济民生,为了解决能源卡脖子问题,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地位提升。但是,美国欧洲的光伏制造业成本是难以下降的,很多环节是无法和中国光伏制造业比拟的,在规模化产能、加工成本、供应链协作等方面已经被中国甩在后边了,这些都让美欧的一些政客和部分本土光伏制造企业感觉到了压力和恐惧,想打破这种现象、改变被产业链牵制或卡脖子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变国际局势能力有待增强
中国光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全球化、市场化的程度较高,中国光伏企业一直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可以说,中国光伏产业是从“寒冬”中走出来的,也已练就了抵御“极寒”天气的能力。
尤其是2012年欧美“双反”事件,令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影响巨大,有数据显示,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然而,中国光伏产业从当年的低谷中走出来了,并且在这期间发展的越来越强大,对于国际市场的敏锐性、把控性更强。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的光伏企业受此影响不小,此前隆基绿能(原名隆基股份,企业于近期改名)在业绩说明会上被问到对于“美国 WRO 政策及反规避调查影响,公司有哪些应对措施”的问题时,隆基绿能表示:“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受 WRO 政策影响,公司出往美国的货物陆续被查扣,公司按照要求积极进行证据链申报,审核通过给予放行。美国反规避调查立案以后,对于调查结果和可能出台的税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公司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短期内我们与部分客户沟通,如果客户愿意承担反规避税率的风险,我们在继续发货中。总体上,在裁定结果出来之前, 暂时无法向美国大规模出货。”
隆基绿能在提到在海外扩张产能的计划时表示:“因为美国贸易风险比较大,我们在做产能配置时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光伏企业要如何应对呢?祁海珅表示,美欧与中国光伏制造业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要避免直接对抗、你我相争、以防他人渔利,中国光伏企业可以与美欧的本土光伏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高端生产设备优势结合,与美欧光伏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设立生产基地、建立全球化供应链等,这是我国光伏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战略合作的重要机会,与其被动的接受或担心贸易保护抬头下的壁垒制裁的潜在隐患,还不如主动出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