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储能企业掀起“出海潮”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3-10-25 被阅读:770

近期,储能企业频频披露签下海外大单信息,规模从兆瓦级跃升至吉瓦级,并能为电网侧、工商业以及户用侧等全场景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业内人士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储能需求强劲,尤其是欧美市场商业模式成熟、盈利能力可观,基于全球储能市场成长的高确定性,国内相关企业正掀起“出海”浪潮。

业界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将达661.3吉瓦时;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2300吉瓦时。其中,中美欧将是全球储能新增装机主力。

在强劲市场需求带动下,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储能、海辰储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亿纬锂能在内的企业加速“走出去”步伐。9月12日,瑞浦兰钧与储能集成商Powin签署8.4吉瓦时印度尼西亚电池采购项目协议;9月18日,南都电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当前在手订单饱满,其中大储订单约有一半为海外订单。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郑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我国储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强产业链特征,几乎覆盖产业链中各类产品与服务。在区域上,以美国、欧洲、澳洲等主流市场为主;在应用上,不仅仅是传统户储,还开始加速向大规模的电网侧和电源侧市场渗透;在产品上,由单一产品供应商,向多产品协同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过渡。

对企业而言,国内储能市场以政策驱动为主,尽管发展态势强劲,但行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存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简而言之,储能项目缺乏盈利模式。

反观国外,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地区储能政策及商业模式更为成熟,峰谷电价差较大,储能项目经济性也更为可观。部分国家还出台了储能补贴方案,比如,西班牙政府计划为该国部署的储能项目提供1.6亿欧元资助;英国通过引入容量市场、动态遏制等新的电力市场服务品种,使储能获得新的收益来源。

国内企业已经尝到“走出去”的甜头。阳光电源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其储能系统产品实现营收85.23亿元,同比增长257.26%,其中,海外业务占比80%以上,储能系统产品的毛利率为30.66%,同比增长12.29%。国轩高科则通过加快实施“做大储能”“国际化”战略,先后与一批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大力开拓国外储能市场。上半年,国轩高科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96.7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储能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224.33%。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产量超过75吉瓦时,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出口比重超过55%。利润更优的国际市场,已然成为储能企业扩大营收和提升品牌价值的必然选择。

不过,与动力电池一样,储能企业“走出去”同样面临地缘政治、产业链配套能力、安全管理等风险和挑战。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此前表示,要警惕海外项目建设的客观问题。比如,当地不具备充分的零配件加工和维护条件、能源及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消防指引存在差异等。“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要关注不同国家的法规、文化和成本,这非常重要。”

今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未来新的电动汽车电池、LMT电池和容量大于2千瓦时的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并对电池重要原材料的回收比例作出了相关要求。这意味着,欧盟提高了电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此举也将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加快低碳转型的步伐。“各国储能技术发展路径、方向与应用重点存在差异。”在郑华看来,不同与动力电池,电力系统更为复杂,各国电力系统需求不同,电力市场运营规则与法规也存在较大差异。储能企业准确把握相关市场,要有专业人员与本地化团队的支撑,相较于动力电池业务更具挑战性。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储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要具备突出的产业、技术和产品优势,唯有不断创新研究和技术进步才能推动储能业务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Copyright © 2023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备案号:浙ICP备2021024437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11020004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