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联盟概况
联盟介绍
组织机构
联盟章程
入会指南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联盟新闻
联盟简报
行业动态
技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单位
会员动态
法规标准
政策法规
行业标准
产业预警
预警分析
市场跟踪
技术预警
申请入会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联盟新闻
联盟简报
行业动态
技术交流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雷:能源革命要从思想革命开始
来源:能见Eknower
发布时间:2020-04-07
被阅读:1118
“任何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机遇。”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雷在接受「能见」专访时提出。
在他看来,抗疫过程中,数字技术比如现代物流、远程医疗、网络课堂、网络会议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将深刻影响包括能源在内的更多行业;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环保,更加绿色环保的能源体系不仅是愿景,更会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些都将对能源革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杨雷曾任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国家能源局副司长。他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能源改革和全球能源治理,并曾参与多项能源政策的研究制定。最近他在国家能源局的支持下,调入北京大学参与筹建北大能源研究院。
杨雷认为,能源革命是一个产业界、技术领域、政府政策密切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过去能源行业的领导者主要是组织生产的能源寡头,但未来能源供应企业都将逐步转变为能源服务企业,这是一场基于需求侧响应的供给侧革命。
他还认为,民营企业在提供服务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且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会迎来能源领域的大发展时期。
“我个人觉得,三年能见成效,五年能见大进展,十年能见革命性的改变。”他说。
不过,他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能源革命所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清洁能源发展,还是数字技术,中国在硬件方面都已处在全球领先水平。但软实力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市场化的环境尚不完善,这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很难构建,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此外,能源条块分割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打通不同能源之间的行业壁垒。不仅是技术上,还需要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清除障碍,为新的能源服务模式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正在编制的《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他建议应该先展望未来,再立足当下,从能源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更加系统的规划,而不仅是修修补补,要有长远眼光,从而适应新需求、新格局。
“能源革命要从思想革命开始。”他说。
以下是访谈实录:
『能见』:新年伊始,中国乃至全球就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鹅”。疫情会对能源革命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雷:疫情造成很大恐慌,油价暴跌,经济大幅度下滑,也给未来发展蒙上浓重阴影。
但从人类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机遇。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现代物流、空中课堂培训、网络会议等。所以可以预见,未来这种趋势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包括能源在内的更多行业。
疫情也在加速改变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更加绿色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体系不光是一个愿景,而是一个刚需。
改变起于认识,能源革命要从思想革命开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疫情也会对全球能源发展和能源革命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能见』:目前中国在能源的数字化方面进展如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杨雷:中国无论在能源清洁发展,还是在数字技术上,尤其是硬件方面,都处在全球领先水平。中国是最大的光伏制造国和安装国,最大的风电安装国,最大的电动汽车拥有国,也是能效提高最大的国家。
我们的数字技术,有华为、腾讯、阿里等系统提供商,应该说他们也处在全球前列。
我们的不足主要是软实力,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完善的市场化环境。中国正在推进电力和油气的市场化改革,进行现货交易试点,推动实现市场化的能源价格,但跟国际水平相比还很不完善,这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很难构建。
如果只是有技术,没有相应的政策环境,创新就可能只是在实验室里实现,无法规模化发展。
再一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就是能源的条块分割。这个你从能源单位上就能看出来,煤论吨,石油论桶,天然气论方,电池论瓦,不同行业之间甚至觉得隔行如隔山。从管理上讲,不同行业也是归口不同部门管理。
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打通不同能源之间的行业壁垒,不仅是技术上,还需要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清除障碍,为新的能源服务模式创造更好的条件。
『能见』:谁是能源革命的引导者?
杨雷:我个人认为,能源革命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界、技术领域、政府政策密切互动的过程,将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时代。
技术革命是最大推动力。然后是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先进技术没有规模化发展,是不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
当商业模式在部分区域取得成功,进入商业化发展的突破时期,就需要一个新的政策环境了。没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构建不了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扶一把,扫清一些障碍,还有一些监管问题。
你要说谁能做引领者呢?过去能源企业大多是寡头,以后能源将逐步由供应变为服务,服务需要贴身了解用户。这是一场基于需求侧响应的供给侧革命。这时候,善于组织生产的大企业优势就不显著了,要有一个转变和学习的过程。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是一个前途远大的行业。民营企业天然更擅长提供服务,小企业还更灵活更有创造性。未来会有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能源服务领域,将迎来大发展的时期。
综合能源服务不再局限于原来的节能,它是能够发展成为对能源系统进行重构的力量,所有在能源服务行业的人都应该有这样远大的抱负。
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挺长的发展时期,有一些企业可能会脱颖而出。现在数字化做得比较好的,像新奥、远景等,他们为行业做出很多探索。
配套的东西都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储能、数字化技术、成本快速降低的新能源技术等都在迅速发展。他们像一个交响曲,演奏到什么时候是高潮?会不会有更加革命性的技术出现?我们还是充满期待。
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不觉得需要十年,当然我也不觉得明年就能实现。我个人觉得,三年能见成效,五年能见大进展,十年能见革命性的改变。
『能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即,你有哪些政策建议?
杨雷:我个人觉得应该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我们经常是搞煤的说清洁煤,搞新能源的说新能源,相对而言缺乏系统的考虑。当然这个也很自然,能源行业发展到现在,有庞大的存量,也有很多现实利益。
咱们经常有句话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问题是,如果只是修修补补,最后就会发展到系统偏差很大。所以我说,应该是先展望未来,再立足当下。在这么一个革命性的时代,这点尤其重要。
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对当下很重要。一个传统电站可能存续几十年,如果可以看远一点,就知道系统需要怎样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规划以适应新需求、新格局。
如果立足当下,我们会想,火电厂关停会有很多人失业,我们是不是把它改造一下,让它增加一些其他作用来适应目前的问题。可是这样补,明年可能又出问题,你补来补去,问题会积重难返。兼顾现实和未来会很困难,政府的同事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也会产生尖锐的思想碰撞。
所以问题在于,你是要更加注重当下的问题解决还是解决未来问题?我们有一些体制的优势,制定五年规划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我们立足对未来的判断来开展当前的工作规划,这也是为什么要制定五年规划。起码能研究五年以后的事,我觉得这个对做好能源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的。
『能见』:不久前,欧盟委员会提议将“2050年实现碳中和”写入法律。去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气候保护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德国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规定到2050年时应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你如何看待这些新动向?这会对中国乃至全球能源革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雷:这是积极正面的信号。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从政府到企业,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是最显著的。他们能提出一个这么有抱负的远景,对世界会产生很大影响。
这些国家慢慢实现碳中和,对未来全球的贸易规则、合作规范会产生影响。将来随着国际上的减排努力,可能每个产品都会贴上碳标签,国际社会可能重新制定规则,要求对有碳排放的产品加征重税,不接受者可能会出局。
当然,这些假设的情景暂时还不是迫切的问题,但确实给我们一些可能的考量。中国既然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新的引领者,就一定要在清洁发展、低碳发展上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走到前面。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而言,欧洲此举也是利好。因为投资看未来,有这样的政策预期,可以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可以促进相关技术的研发,从而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能见』:目前,国际油价跌至过去十几年来最低。哪些方面原因导致了这次暴跌?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杨雷:从需求侧看,受疫情影响,国际能源署测算石油需求可能减少2000万桶/日,这就相当于下降了大约20%的需求。
从供应方面讲,过去几年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成功,产量爆发式增长,改变了能源格局和全球地缘的态势,OPEC份额越来越小,这是大的背景。短期的直接诱因,就是俄罗斯和沙特为代表的OPEC没有谈拢达成新的限产协定,爆发了价格战。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一个稳定的价格预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如果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会使各种投资预期都变得不明确,大起大落,对能源的稳定供应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新能源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各行各业也都会带来冲击。像中国这样的大个子应该更关心全局和预期,而不只是短期利益,暂时多进口一些便宜油解决不了安全问题,况且将来也可能还要补回去。
所以,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能源市场,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前疫情之下振奋信心的需要。外交部发言人三月初答记者问的表态不是官话,是实话。
上一篇:新能源如何迎接“后平价”时代
下一篇:光伏电价政策落地 国内需求有序释放
Copyright © 2023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备案号:
浙ICP备2021024437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1102000494号